
媒體掃描
【重慶晚報】高交會里看科幻大片
時間:2014-04-22編輯:
走進高交會現(xiàn)場,猶如看了一部最新上演的科幻大片———很多原本只在科幻電影里才能看到的高科技產(chǎn)品,竟然出現(xiàn)在市民的視野中。這些新技術(shù)新產(chǎn)品應用于醫(yī)療、環(huán)保、工業(yè)等各個領(lǐng)域,改變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模仿學習型機器人VS《機器管家》
在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(shù)研究院展廳,一個手里拿著毛筆的機器人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。只見它把毛筆有模有樣地蘸上墨水,在白紙上一筆一劃寫著,不到30秒,兩個遒勁有力的字———重慶,就赫然出現(xiàn)在紙上。
不過,這可不是機器人自己寫出的書法,而是從它的老師那里克隆來的。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智能神經(jīng)機械電子中心主任李耀說,這是一款有記憶、會學習的機器人,任何人握住它的手,教它寫一遍字,它就可以精準地辨識,并按照相同方式書寫出來,包括字的筆順和下筆力度,連非常細微的部分都很相似,目前它已能寫3000個漢字。
除了寫字,它還會在人的教導下完成握手、打招呼、端杯子等簡單動作,“其實,只要你拉著它的手做一遍動作,不到5分鐘,它就能做出和你同樣的動作。”李耀說,正因如此,這款機器人可以用于陪護、帶領(lǐng)老人或者兒童、殘疾患者等。下一步,他們要讓這款機器人加強意識,讓它有自己的判斷力,能跟人互動,比如給它一個杯子和水壺,它就能做出倒水的動作。
在1999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公司出品的科幻電影《機器管家》中,一個名叫安德魯?shù)臋C器人有著非凡的創(chuàng)造力,把一個家前前后后打理得井井有條。而在中科院重慶研究院展區(qū),一款可用于陪護、帶領(lǐng)老人、兒童或殘疾者的模仿學習型機器人,同樣讓人驚嘆不已。
生命方舟VS《2012》
看過電影《2012》的市民,一定對諾亞方舟過目不忘。如今,現(xiàn)實版的諾亞方舟亮相高交會,由北京川江源科技公司帶來的針對高端住宅安防避險系統(tǒng)———生命方舟。
“這個系統(tǒng)是公司和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等單位共同研制開發(fā)的。”該公司相關(guān)負責人羅玉霞介紹,在特大地震、海嘯、火山噴發(fā)等災害發(fā)生時,生命方舟可以提供無縫防護的應急救生避難場所,為爭取地面救援贏得寶貴時間。
生命方舟主要建在別墅等高檔住宅區(qū)的地下室,最小20平方米,相當于一個全密閉單間配套。墻體采用特殊材料,設有墻體保護系統(tǒng);門用的是密閉防護門系統(tǒng);有自動集便器,儲物柜;還配備了應急動力供應系統(tǒng)、空氣凈化系統(tǒng)、自動供氧系統(tǒng)、環(huán)境檢測系統(tǒng)等,當然還有沙發(fā)、桌子、洗漱臺、食物儲存柜等。
“生命方舟的大小可根據(jù)用戶要求量身定制,20平方米的生命方舟市場價26萬元,內(nèi)部裝修風格可以由用戶選擇。這樣大小的生命方舟最宜4~6人避難。”羅玉霞稱,避難者可在生命方舟里正常生活4~7天,以此贏得等待救援的時間。
據(jù)透露,該公司正在觀音橋金港大廈建一個體驗點,預計下月可以參觀。該公司準備在重慶試點,再向全國推廣。
科幻電影《2012》里的諾亞方舟(如上圖),讓4萬多人在沖天海嘯面前安然無恙,成為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后一個堡壘。在本屆高交會上,一個類似諾亞方舟的生命避險系統(tǒng),讓我們在突發(fā)災難面前看到了生機。而且它并非遙不可及,下月在觀音橋就能看到它。
仿生機械手VS《美國隊長2》
肢體殘缺者安裝的假肢,都存在運動機械化、不靈活的缺陷。中科院重慶研究院智能神經(jīng)機械電子中心研發(fā)的“全自由度仿生遙操作機械手”可以彌補這個缺陷,還能讀懂用戶的神經(jīng)信號和大腦指令,做出相應動作。
工作人員傅艦艇介紹,全自由度仿生遙操作機械手配備世界首例高分辨三維多模態(tài)觸覺傳感器陣列,同時嵌入了神經(jīng)芯片來采集用戶的神經(jīng)信號,“也就是說,這個手臂不再是單純的機械,而是可以和用戶互動、對話、理解用戶意圖的手臂。比如,當用戶的大腦想伸手去拿某個東西,仿真手臂就立即下意識做出這個動作。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技術(shù)實現(xiàn)肌肉和機械融合,達到肌械而非機械。” 傅艦艇稱,這種仿真機械手臂很快將在醫(yī)療系統(tǒng)展開應用。
此外,由于仿真機械手臂可以360度自由旋轉(zhuǎn)、擺動,活動自由度遠超人手,借助其進行腹腔鏡等微創(chuàng)手術(shù)更精細、準確。
科幻電影《美國隊長2》中,由塞巴斯蒂安·斯坦飾演的冬日戰(zhàn)士身手不凡,有著一只靈活敏捷的機械手臂。這只手臂抓、拉、擒、擊無所不能,力道之大讓人瞠目。在高交會現(xiàn)場,一款類似的機械手臂同樣讓人震驚,它不但能360度旋轉(zhuǎn),還能讀懂人的大腦指令作出相應動作。
(原載于2014年4月11日《重慶晚報》)